这几天,为了自己的另外一个计划,升级了电脑,然后将一些旧配件凑成一台服务器。
04年初我凑了第一台服务器,除了机箱电源以及硬盘,其他都是二手货。当时装一台服务器除了因为Linux挺好玩,而我也想多玩点新鲜的东西之外,还跟一部电视剧有关。
配置:好像是磐正(忘了牌子)的双P3主板,P3-800EB的CPU一颗,256MB的SD内存,希捷80G硬盘
系统:RedHat 9
服务:Apache+Mysql+PHP+NAT
机箱:价值110元的富士康相箱+电源
外设:价值25元的键盘鼠标
主板和内存是从小熊在线二手市场上看来的信息,好像叫”信一电脑”,当时为了找块双CPU主板(当时觉得很酷,没尝过双CPU的滋味)在电脑城绕了小半天,记得那天还有个人从大学城跑出来就陪我无聊地绕着,想想挺不好意思的,大热天。
时间追溯到2003年,央视《天龙八部》热播,其中饰演阿朱的女子刘涛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我虽然不是那么狂热,但是当时也是小小地追捧了一下,2004年初在水木清华的Tamialiu版我看到他们要为阿朱刘涛做一个网站,我当时上班的本职工作就是网页设计,于是我就自告奋勇地报名说我要参与。
当时的作品现在看起来是很烂的,不过当时是花了一些心思在思考的。当时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靠他的关系提供了一台服务器来使用,第一套网站系统选用e-xoops,后来论坛单独使用discuz。当时大家精力放了不少在上面,虽然那些合作者到现在我一个都没有见过,到现在有联系的只剩一位。话说当时有一台linux服务器我可以用用,那时的我对linux的认识还很浅,基本上只懂得使用vi,以及一些最基本的指令如pwd、cd、del、rm……由于我对linux的兴趣越加浓烈(到目前为止,事实证明不是彻底浓烈),我就萌生了自己配一台服务器的念头,刚好我们当时租的地方,网络由最早的无验证LAN转换到PPPOE验证的LAN,加上我们没有路由器故无法比较好地支持多台电脑同时上网,所以我就开始凑了起服务器来。
很快地服务器就运行了起来,然后我就开始想,如何用域名指向我的机器,因为我之前已经有在3322.org注册过,当时用不上,这个时候就有用了,迫不及待地安装了apache+php+mysql,当时对linux最感兴趣的就是lamp组合了。看到址栏敲入http://jhp.2288.org之后apache的欢迎页跳了出来,那是很高兴的。第二件事就是研究NAT,如何让两个电脑,通过服务器上网,因为之前已经查了很多资料,所以这件事情也很快地搞定。在这里还要谢谢xlwcat,他跑到我住的地方帮我规划硬盘的划分以及一些系统问题的解答。
过了不久,清华大学的那位学生要毕业,服务器没法再使用,于是网站要转移出来,我就将网站转移到我的服务器来,同时论坛也开始有大量的人访问、注册、讨论,论坛的管理也日渐完善。
过了不久,我就又买了一颗P3 800EB的CPU(至今两颗P3-800EB的CPU躺在我的抽屉中)。过了不久,我添加了一块金钻80G的IDE硬盘,用以提供FTP服务,有关tamialiu的FTP资料有几十个G,应该是当时国内tamialiu资料最全的FTP站了,当时有好几个人将所有的资料都汇集过来。可是这个FTP站在一次硬盘损坏之后就没落了,大部分资料遗失,可能我当时的技术也差,现在想想是相当遗憾。
刚刚查了一下Tamialiu论坛的基本资料,发现”主题: 1776, 帖子: 11918, 会员: 10764″,在短短数月时间内累积起来,应该还是不错的。
接上文,没过多久,另外一个论坛流云涛影的人气已经完全盖过了我们的涛涛不绝(虽然现在那边的人气也不如从前),加上一些学生的毕业等等,论坛开始没落,没人管理。大概也就是这一段时间,我陷入一次低谷,也就没什么精力放在tamialiu上。
回归到服务器的话题。随着另一部电视剧的重新流传,我的服务器又火热了一回,应该是04年下半年,《北京夏天》在小范围内开始重新流传,我的大学同学hry在我的服务器有一个帐号,于是将部分剧集放到我的服务器上。我也看过这部电视剧,很青春的感觉,于是我答应他把所有《北京夏天》的剧集都传到我的服务器提供有需要的人下载,以及在线观看(我特意安装了real的流媒体服务器),当时只是把这样的分享当成一种快乐,别无所求。那段时间,得到了很多人的感谢,当然也得到很多抱怨,因为是私人服务器,稳定性不好,很多人就会因此骂我们,我和hry都对此无语。
根据MRTG显示,那段时间我的服务器每秒流出的数据可以达到800KB,下载量大的时候一天流出的数据达到四五十G,那段时间过后我的网卡坏了,而且主板有点问题,有一个CPU的插槽不认CPU。我就筹备着更换主板,因为我当时很想知道专业的服务器主板是什么样子,当时在一个卖二手配件的网店买了一块超微P3TDL3主板,同时购买了一条256MB的ECC SD内存,主板很漂亮,感觉做工很好,不过性能方面,除了稳定(一直到现如今,工作都很稳定)外,没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了配上这个”专业的主板”,我买了一个联志的服务器机箱,做工不错也很重,这回的服务器开始像模像样了。
2005年上半年,我搬到了公司租的宿舍。那时宿舍没有网络,于是服务器放到了hry的宿舍,他们那边那时候是网通与电信双线(双线独立并无互联),我的服务器就放在他们的电信接口,同时作为他们用电信网络的舍友的网关。
在服务器运行期间,我用上了一个免费的dns解析(chanix),在我的机器上装一个客户端,将DNS服务器地址设定到chanix的DNS服务器,便可以直接将国际域名解析到我的机器上。
终于有一天,chanix永久地停止了服务,我又回归到动态域名解析的时代,直到我用上了CNAME的解析设定,就把所有域名的DNS服务器地址都设定到dns-diy(原先dns-diy好像是不能设定CNAME,也有可能是我当时不懂没注意)。
05年下半年吧,我现在住的地方装了电信的LAN,于是我便将服务器移到我住所来,一直服务至今,唯有变化的是去年的时候(应该是2007年吧,抑或2006,我忘了),我给服务器换了芯,换了两颗二手的古董 P3-S 1.266G的CPU,两颗更老的古董P3 800EB就一直在我的抽屉躺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