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Sophie Marceau(索菲·玛索)主演的电影《Firelight》(译名心火)里的一个截图,我用的并不是海报,而是特意从剧中找出这么一个画面,是索菲·玛索饰演的伊丽莎白为她女儿写下的文字,1839年大概是英国圈羊运动时期吧,我的历史念的并不好,已经遗忘得差不多。
“在熊熊火光中,你做什么、说什么都可以,不必墨守成规。灯再亮起来,时间又再开始,但你所讲所说的都已记不起来了。不只记不起来,简直从未发生。”相信大部分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记忆最深刻的话之一,重复了数遍。索菲·玛索带着东方美的面孔、富有西方美的身型、灼然而不妖娆却坚定的眼神,性感地出现在剧中,姿态端庄衣饰保守,纽扣一直扣到下巴,但是欲望仍然不可遮掩的流露。
三晚的缠绵,一生的爱恋引发了后面的故事。整个故事很简单,19世纪初的瑞士穷乡下一个女孩,会绘画会钢琴会法语的女孩,为了救父,不惜卖身替富家少爷接种传宗。她乘船来到一个小岛上,带着一种坚决的痛苦来与”买家”会面,在三个晚上卖掉自己的身体,在十个月后卖掉自己的骨肉。三个夜晚,隐忍、愉悦、依恋,在火光中在交易、吸引、体会,七年的心火从此熊熊燃起。
生下女儿后伊与查理再无相见,可分别以来无时不刻的对女儿的思念使她再次来到英国的这个小郡,受聘于查理家做家庭教师。她发现露薏莎冷漠、孤僻,毫无教养,于是她用尽办法教导着她的女儿,这些教女的片断叫我喜爱之极:她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并坚决地和查理对峙,高昂着头扬着倔强的嘴:你是要她疼爱你,我是要她受到疼爱,她不可能一生都受到你的庇荫……陪着抗议的露薏莎一起绝食……一本正经地和露薏莎探讨自杀和杀死自己的方案……毫不犹豫地把蓝墨水泼在出言不逊的孩子脸上再把红墨水泼在自己脸上……激动地一把抓住露薏莎:我不是仆人,我是犯人。你会长大,然后你会必须嫁人,你拥有的一切,都将成为别人的财产。你将成为一个女人,失去自由,你必须让自己不会受制于人!……
她坚定的维护自己的爱情,没有因为同情而妥协,没有因为世俗而压抑。内心激荡澎湃外表却气定神闲的她,终于改变了女儿的品性,并最终与查理沉浸于熊熊火光中,沉浸于欢快的波尔卡节律中,她终于能够对着满湖冰霜肆无忌惮地嘶哑呼叫。
在一个极其寒冷的日子,查理卖掉了楼宇,当晚查理独自来到爱妻的房间,把生活的窘境向她述说,并且作出了最后的抉择:他熄灭了炉火,打开了窗子,掀掉了盖在爱妻身上的毛毯,跪在她的床前哭着向主祈祷:请眷顾我深爱的妻子吧。第二天,艾英死了,康妮知道是查理所为,但她深深地理解,葬礼后,善良的康妮对伊说:我本来也可以令他幸福的,现在请你代我好好爱他吧。
葬礼过后,伊和查理在房间里—-
她:”是你干的吗?”
他:”是……我想那是她需要的,但我不可能知道到底她需要什么。我必须一辈子与这罪恶一起生活……”
她:”我也一样,与这罪恶一起生活。”
他:”你?你什么也没做。”
她:”不,我做了。我想要你和露薏莎,我整个脑子里、心里、意愿里,七年来一直如此。我的这种欲望摧毁了一切在我这欲望实现的道路上的障碍—-你的妻子、你的家庭、你的世界……我从没想到欲望的力量有如此之大!”
他:”倘若真是如此,你感到遗憾吗?”
她:”不!不……”
他:”我们真是天造地设。”
她:”愿上帝怜悯我们。”
到了尾声,露薏莎看到了她母亲为她精心描绘的册子,终于知道她的妈妈原来就是让她改变、扑进结冰的湖中救她的老师。她走出房间,问她:
女:”你为什么舍我而去?”
母:”我没有,我是把你卖了……”
女:”你把我卖了多少钱?”
母:”500英镑。”
女:”这是很多钱吗?”
母苦笑:”算是一笔财富吧……”
女笑了:”如果是财富那就好了。”
她扑进妈妈的怀中不停的喊着”妈妈!妈妈!”
露薏莎划着船母亲提灯,两人一同来到了湖心亭,这回露薏莎总算不是和虚拟的妈妈坐在这仙境般的湖心亭中了……结尾幸福的让人动容。
越到结尾幸福处,我越担心突如其来的悲情,总盼望着赶紧在仍然幸福的状态下结束剧情,还好电影的结尾是美满的,幸福弥补了曾经的残缺。马车离开被白雪覆盖的冰冷城堡,下一站应该会是温暖的家园吧。
意志是动人的,原始欲望似四下漫铺的树根,有了意志欲望才有了尊严,伊靠着有了尊严的欲望最终完成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如同简那样等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幸福。我不得不为我当时看这部电影的动机感到惭愧,可是并不感到遗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心火,那是意志的力量。